內容提要: 提起肉鴨養殖,給人們的印象往往是污水橫流、臭氣熏天。如今,隨著人們環保意識的增強,河南省滑縣四間房鎮東呼村村民李延長一改傳統圈養為網上架養,讓曾經的養殖場變了模樣,不僅改善了衛生環境,而且降低了肉鴨的發病率、死亡率和養殖成本,換來的是經濟
提起肉鴨養殖,給人們的印象往往是污水橫流、臭氣熏天。如今,隨著人們環保意識的增強,河南省滑縣四間房鎮東呼村村民李延長一改傳統圈養為“網上架養”,讓曾經的養殖場變了模樣,不僅改善了衛生環境,而且降低了肉鴨的發病率、死亡率和養殖成本,換來的是經濟效益、社會效益與生態效益的三豐收。

在李延長的肉鴨養殖場,看不到污水橫流,沒有難聞的氣味,一群群肉鴨被架在一張結實的網床上,悠閑地享用著飼料,產生的糞便直接成了大棚外果樹的上好肥料。網上養鴨、糞便還田,綠色立體循環種養新模式讓李延長嘗到了甜頭。
從污水遍地、氣味刺鼻到初具雛形的生態養殖,轉機來自于網上平養技術的推廣。由于這種技術不受季節、氣候和環境的影響,除了一年四季都可以飼養肉鴨外,最大好處就是環境衛生。肉鴨不和糞便接觸,羽毛干凈整潔,有效降低了發病率和死亡率。憑著這身潔白的羽毛,每只肉鴨能多賣0.2元。
“2018年,出欄肉鴨7批,每批出欄肉鴨1.2萬只,一批利潤2萬多塊錢,一年就是十幾萬塊錢。鴨糞直接拉到桃樹地當肥料,4畝桃樹地能節省幾千元買化肥的錢。”李延長說。
在白道口鎮西河京村,村民侯章偉的養殖場進行了施工改建。養殖大棚內鋪設了地板磚,架起了網床,安裝了自動除糞和通風系統,并引進了鴨苗。
“改造大概花了六七萬塊錢,一個是鋪上網,一個是自動刮糞,再一個是地面硬化。地板磚刮糞干凈,糞水不往地下滲,對土壤沒有污染,還能提高利潤,降低成本。”侯章偉說。
網上架養肉鴨,40天就能出欄,周期短、見效快,不僅養殖戶收入高,而且還環保。這種新生產方式的運用吸引著越來越多的農民加入到養鴨隊伍中。源自農業科技報